帝国1高手攻略

帝国1高手攻略

1、福建:“天下进士第一省”的教育攻略。文:林春荣图:林大佺。“闽在海中”在古老的《山海经》中,这句话所有福建人至死不忘的地理名言,道出了福建特殊的地理特征。

2、而福建最古老的名称叫“闽”,那意思更明确了。也就说明福建山多林密,人烟稀少,那有限的人类活动犹如门里的虫,在狭窄的空间里活动。

3、崇山峻岭,九山一水,沿海的海岸线就是山脉的走向或是山麓的起伏与弯曲,整个福建被大海的水包围在武夷山脉以东那块群山绵延、江水湍急的山区。在《福建史稿》中,在唐代之前,中华文明三千年之后的时间里,福建所谓沿海还是滩涂、海荡、蒲草与红树林丛生的海地。只有莆田吴兴在唐建中年间,780-783年,在杜塘筑陂引水,开发北洋平原,福建才出现平原的地理概念。吴兴也是作为福建水利第一人,改写了福建围海作田、开垦平原的历史。

4、有了平原,有了田野,也就有了人烟,有了村庄,福建沿海从此有了一条筑堤造田、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正是这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沧海桑田历史,福建文明才在历史的码页上启动了儒家思想风暴。西晋永嘉年间,入土八闽的中原士族,衣冢南渡,是福建人文历史的分水岭。这八姓入闽分布在福建相对繁华的郡县,如同文明的篝火点燃了福建前行的火把,照亮了两晋南北朝崎岖不平的历史通道。

5、在至今的历史典籍上,并没有什么文字记载着那次伟大的迁徙,但八姓入闽已然是所有福建人共同认可的历史观点,认同了自己的祖先那一场举世瞩目的文化远行。对于福建数以千计的姓氏家族,那些姓氏人口众多的大户入闽,大都是晋唐历史时期入闽职官致仕后的落籍。这些经过长年诗礼传授的进士或贵族,每一个人的身上具有渊博的知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子品质,他们的到来为八闽名郡县的治理奉献了一生的智慧与努力。从教育、文化,从江河的疏浚,从农田的开垦,这些肩负着国家与社稷的忠臣,代天子巡牧辽阔的郡治县治,尽可能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帝国1高手攻略

1、这些长期在八闽郡县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官员,爱屋及乌,喜欢福建的山山水水,喜欢福建的城廓市肆,便选择定居在八闽,成为八闽某个姓氏的开枝始祖。在我并不完全的统计中,入闽职官最后落籍福建的郡县官员并不在少数,入闽林氏始祖林禄就是其中一个很生动的典型。林禄,晋太守三年,325年,奉敕守晋安郡,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州,为开闽林姓始祖。

2、并在此后的仕途,屡屡为晋朝廷立下殊世功勋,匡扶晋元、明、成、康、穆五世皇帝,逝后追封为晋安郡王,墓位于惠安涂岭。林禄公一脉后裔分布今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及东南亚一带,堪称中华林氏第一望族。

3、入闽始祖,在这些可以追溯的家谱、族谍中,已然有数十个姓氏家族是作为入闽职官而落籍福建的某一个郡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布在八闽各郡县这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官僚大部分是诗书世家,他们从中原各地迁徙而来,提升整个八闽人群的文化素质,为这个八闽群体在唐宋元明清科举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唐代,李唐朝廷下诏令天下倡建县学、郡学,从政府层面上加强了教育与科举的机构,使天下郡县不论偏僻的小县还是遥远的边郡,都有一些较为完备教育设施的县学、郡学。在福建最初设置的郡县中,在唐朝前期朝廷下诏创建县学、郡学的时候,大部分都创办了郡学、县学。

4、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莆田县,唐武德七年,624年,莆田就设置官学在明朝历史学家黄仲昭著《八闽通志》卷之四十四《学校》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盖闽人知学虽已久,至衮大兴学校而始盛也。”在唐大历年间之前,福建郡县或已经普遍创办了郡学、县学,引领着教育之风气。福州中山纪念堂,原是福州贡院所在地。福建民间知名儒士倡建书堂、书院的历史更为悠久,这些根植于民间的书堂、义斋、书社,更早更广泛地培养了学子的四书五经,为福建的书院教育开了先河。

5、福建最早的书堂应该是“开莆来学”的郑氏三兄弟,于梁太平二年,557年,创办的湖山书堂。唐大历年间,福建观察使常衮倡学八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教育普及,为福建的教育开了先河,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莆田林藻创建澄渚书堂,欧阳詹创办福平书堂和古田县的兰田书院,书堂、书院、书社、义斋等教育场所的出现,并遍布于八闽的每一个郡县,迅速改变了福建落后的教育状况,为唐后期、五代福建产生一波进士潮提供了切实而又无穷的动力。

  • 声明:本文由随服攻略网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352082832@qq.com